著名音樂評論家景作人先生莅臨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講學
著名音樂評論家景作人先生于10月10日至11日受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邀請,在南湖校區學術報告廳進行兩場學術講座。講座由音樂學系承辦。
景作人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音樂評論家、音樂學家,中央歌劇院中提琴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評論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劇協會理事,中國歌劇研究會會員,中國圓号學會會員,文化部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審,西安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客座教授,上海《音樂愛好者》雜志特約駐京記者,《音樂探索》雜志特邀評論家,是世界少有的有着演奏家和音樂評論家雙重身份的音樂家。數十年來,在國内各音樂報刊發表音樂評論、音樂鑒賞、音樂理論文章近千篇,出版過《音樂欣賞普及大全》、《20世紀世界指揮大師的風采》、《20世紀世界小提琴大師精粹》、《大學音樂》、《交響曲賞析》、《指揮家》等著作,主編《傑出人物與故事》、《藝術之約》等叢書。
10月10日晚上7點,報告廳座無虛席。景作人先生的講座主題為《二十世紀世界小提琴藝術發展》。由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副院長,音樂學系主任潘林紫副教授開場緻辭,到場的老師有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院長,國家一級指揮蔡央教授;學校發展規劃處副處長吳霜教授;音樂學系蔣燮副主任、李莉教授、樂楊柳成副教授、于濤博士。鋼琴系教授,全國人大代表韋柳春老師也莅臨現場。
景作人先生簡單的梳理了20世紀以前小提琴藝術發展的曆程,又着重的為我們叙述了“20世紀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景作人先生都是通過列舉各個時期的著名演奏家,并從演奏家的演奏技法、演奏風格及其影響這三個方面為我們勾勒出演奏家所處的那個時代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展脈絡和藝術特點。在講述早期小提琴藝術發展曆程中,景作人先生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叙述,一是從樂器本身和小提琴音樂創作發展的角度,系統的介紹了17/18世紀小提琴的發展曆史;二是從小提琴流派的産生這一角度,景作人先生以意大利派、德國派、法比派、俄羅斯派這四派為主脈,以各派代表演奏家基本視角,為聽衆詳細的介紹了19世紀小提琴演奏流派的産生與發展。在20世紀小提琴藝術的發展這一部分中,景作人先生系統的向我們介紹了從克萊斯勒到海菲茲等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師,以各位演奏大師為主脈,詳細的叙述了他們的藝術經曆、藝術特色、藝術風格和生活轶事、以及各演奏大師之間的師承關系的情況,從而反映出在20世紀初期小提琴發展的一個簡單明了的輪廓。在20世紀小提琴發展中期的講解中,他不僅介紹了新興的小提琴流派:蘇聯派、新美國學派。也為我們介紹了法比學派在中期發展的延續以及其他東歐演奏大師的概況。最後,景作人先生介紹了幾位中國的小提琴家,如最早的小提琴家馬思聰、享譽世界的傑出音樂教育家林耀基和最早在國際上為中國赢得榮譽的小提琴家盛中國,還簡單的介紹了幾位優秀的當代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李傳韻、黃蒙拉等人。當講到馬思聰先生後期生活經曆時,景作人先生竟潸然淚下,現場聽衆無不被景作人先生那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所動容。此次講座可以說是對小提琴藝術發展曆史的一個總的梳理,為聽衆很好的填充了對小提琴發展曆史的這片知識空白,使聽衆對小提琴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在場觀衆均表示收獲頗豐。
11日晚上7點,景作人先生在《音樂評論的奧秘》講座上,為我們講述了大衆樂評與專業樂評之間的區别,大衆樂評是指一些沒有受過專業音樂訓練或音樂教育的普通群衆所做的音樂評論,這些人大部分僅憑介紹資料、音響、唱片去寫“樂評”,有的甚至不去親臨現場,寫出的“樂評”一定不是有感而發的,他們評論的通病就是沒有對音樂本體進行深刻的剖析。景作人先生又提出,專業音樂評論家必須具備以下4點基本素質:1、音樂家的出身2、要有豐富的經曆3、要有過硬的文字寫作能力4、要有多方面的知識。接下來景作人先生從音樂評論的獨特性、前瞻性、指導性、批評性和敏感性五個方面闡述了“樂評”的作用和意義。從景作人先生提出的這些可以看出景作人先生對于專業高度的追求以及嚴謹的學術态度。景作人先生在講座的後部分還現場導賞了《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讓大家在現場感受了景先生紮實的“樂評”功底。講座的互動環節,主持人潘林紫副教授為呼應講座的主題,即興請到場的老師發表“聽後感”。蔣燮副教授指出:沒有以實踐為基礎的理論是不切實際的,學習音樂學的人不應該離音樂本身太遠,要多聽,多看,如果條件允許要深入到音樂實踐中去,隻有将實踐與理論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才能使自己的音樂水平不斷提高。李莉教授講道:不同于其他講座嚴肅的氛圍,景作人先生的講座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景作人先生的演講風格幽默诙諧,内容也是如此豐富多彩,以前在欣賞景作人先生的發表的文章時,可以感受到景作人先生深厚的古文功底,可謂是一個字不多一個也字不少,恰到好處。韋柳春教授說:景作人先生的講座帶給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發,不僅是理論方面的人才需要有更多的知識面,作為演奏家我們也要閱讀大量的文、史、哲方面的書籍,通過對理論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于濤老師更是以“語言流暢、邏輯清晰、概念統一”來概括講座中語言和文字中的精髓。其餘衆多師生也在發言中對景先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與贊賞,潘林紫副教授認為景作人先生的音樂評論生涯中,體現了他對音樂藝術執着的追求和不畏挫折的堅韌意志,這是值得青年學人們自省和自我鞭策的,她還評價景作人先生的音樂評論書寫和反思,具有高度的人文情懷,也體現了一種責任的擔當,而這種動力,也是景作人先生持續二十多年寫作的核心能量。最後,潘林紫副教授呼籲更多的專業音樂家、音樂學人們多多參與音樂評論的寫作,與景作人先生以及更多的前輩一起,運用自己的學習成果,去引領大衆的音樂審美品位,提升大衆的音樂欣賞水平。
景作人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诙諧幽默的演講風格,嚴謹的學術态度以及豐富的人生經曆震撼着現場師生每一個人的心靈。通過此次講座的學習,景作人老師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學識中的收獲,學術操守和人文關懷上,景作人先生也為青年學生的前行之路提供了更多的啟發。
講座現場
合影留念
文字:王柏霖
圖片:孫彥哲
審核:張 梅、潘林紫
編輯:林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