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麟教授莅臨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講學系列報道(二)
11月3日下午,王西麟教授給我們帶來他的三部作品,分别是《四重奏》、《鑄劍二章》、《雲南音詩》第四樂章《火把節》。
王教授被認為是一個具有獨特意義的作曲家,這源于其本身的人文意義不一樣。他說道:“音樂喚起我們的良知,音樂喚起我們抵抗邪惡的決心,音樂培養我們的道德情操,培養我們獨立的人格,培養我們學音樂之前先學會做人”。王教授談到,靈感來源于苦苦追求。柴可夫斯基曾說過一句話:靈感不拜訪懶漢!
《四重奏》這部作品是用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四件樂器闡述好人與壞人形象的對比。大提琴拉奏第一主題,節奏來源于地方戲,一個個頓音,非常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第二主題描繪狂暴的感覺。第三主題是一片凄涼,用鋼琴演繹作曲家内心的一種悲哀,低聲的歎息,在歎息的背景下采用了單簧管獨奏。第四主題意喻走向平庸,沒有設計輝煌的結尾,一切歸于平淡,反映出一種淡然的心緒。
《鑄劍二章》靈感來自魯迅的詩文,由兩首作品構成,分别是《黑衣人歌》和《三頭釜中舞》。這個作品本身是為電影配樂,而後成為一個獨立的先鋒派作品。其中《黑衣人歌》由王教授親自演唱錄制,師生們感受到作曲家多面的專業能力。
《雲南音詩》第四樂章《火把節》,主題由三個音組成,将其分裂變化發展。主題展開是浪漫派的一個作曲技術,王教授表示,三個音也可以作出大文章。 這個作品将主題多次展開,運用濃縮、變化、輪換等各種方式,材料相同的情況下和聲進行發生變化,主要借鑒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等作品。中間高潮部分将主題的節奏放大了一倍,和聲、調性、配器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一個節日大場面的全景呈現出來。主題展開的變化體現出作品中所蘊含了許多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語言。講學活動的現場王教授還親自在鋼琴上給學生演繹主題是如何展開的,聲情并茂,十分精彩。師生們非常直觀而具體地感受到了這個作品所體現的民族音樂素材交響化的思維及技法特點,給身處民族聚居地區廣西的師生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此次王西麟教授的教學,是我院作曲主課教學模式改革的一部分。把專家講學作為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曲系邀請國内外有充分的實際創作經驗的著名作曲家,以他們實際創作的作品為例,傳授他們的創作經驗,介紹他們的創作技法如何運用,并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研究的角度,而是深入創作本身來介紹作曲技法的運用,力圖使學生把對音樂創作技術的認知,與創作本身如何進行結合相聯系,豐富作曲主課教學的内容,提升其專業高度和實戰性。通過專家講學,使師生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對寫作寓意深刻的音樂作品,非常重要。系統化專業音樂創作技術的訓練,以及開闊的學術視野,對音樂創作的實際技能提高,具有更直接的指導意義。王西麟教授對音樂創作的執着追求,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聽衆。兩場講座,不僅讓學生們了解了作曲家的創作構思及寫作技術,也鼓舞了同學們的創作熱情,取得了良好的專業建設效果。
講座現場
同學們積極提問